圖.1
前海軍明德訓練班位於鳳山區勝利路。這個軍事建築經歷過三個時期,最早建於日本統治時期,是「日本海軍無線電通訊所」。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,被改為「鳳山招待所」。西元1976年,又改為「海軍明德訓練班」,用途是集中管束軍中的頑劣分子。西元2001年,國軍組織調整後裁撤這個單位,現在看到的門口標牌是當時留下來的,目前由高雄市政府委託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管理。
原日本海軍無線電通訊所開放時間:
週六週日 09:00-17:00
位置資訊請參考地圖
圖.2 小碉堡,建於日本統治時期
圖片來源:Pbdragonwang的相片
最早建於西元1919年的這個區域,當時台灣處在日本帝國的統治下。隨著南進策略發展,台灣變成重要的跳板。日本政府在這裡建立了「海軍無線電通訊所」,提供進攻南洋的日本海軍與東京通訊用,偶爾也提供民間漁船使用。二次大戰結束,國民政府接管台灣。二二八事件後,是逢台灣政局不穩,政府將不少原日治時代建築改用為監獄,羈押政治犯與思想犯,其中將「原日本海軍無線電通訊所」改為「鳳山招待所」。而後國民政府在與解放軍的戰爭中節節敗退,不斷有海軍將領和艦隊投共,為了檢肅海軍軍中的「思想」,投共將領的派系以及其他士兵遭到整肅。總計在這個時期,軍階從上到下估計有一千餘人受難,其中不少人是在鳳山招待所被審訊。人稱這個時期為「海軍白色恐怖時期」。
圖.3 在浴廁小屋外的「明德精神」標語
西元1976年,走過海軍白色恐怖的時代,鳳山招待所被改為「海軍明德訓練班」,用來集中管束軍中的頑劣分子。人家說當兵最怕被關禁閉室,但無論如何都不要進明德訓練班。如果說關禁閉室是煎熬,那進明德訓練班就是進了地獄。那個年代三軍都有明德訓練班,會進明德訓練班的有兩種人:一是在軍中關禁閉的累犯;二是服監完畢回役的軍人。
圖.4 美軍地圖,小圓圈都是無線電塔的拉線基座 |
圖.5 目前的園區範圍以及主要古蹟示意圖 |
圖.4、圖.5分別是二戰時和現在的區域平面圖,可以看的出來現在的區域已經小很多了,而當時雄偉的無線電塔現在只剩下座墩埋沒在樹叢中。除了電塔不復在之外,園區內仍保留不少建築物,有些是建於日治時期,有些是國民政府來台後所建。多數建物後來在招待所時期或是訓練班時期有挪作其他用途。下面將簡介幾個建築。
獨居房
圖.6 獨居房
圖片來源:自由時報 王榮祥記者
獨居房是一個獨立的、1坪多大小的水泥房間,沒有窗戶只有一個厚重鐵門。最早建於日治時代,當時用途不明;在招待所時期,據說是用來拘禁的地方;而在訓練班時期,被當作庫房使用。被關押在這麼小的空間中,不到3天就會全身黏膩汙穢受不了,非常煎熬。
勒戒室和禁閉室
圖.9 禁閉室 |
圖.10 禁閉室內部 |
參考圖.5,勒戒室位於獨居房的西邊,主體建築推測建於日治時代。在訓練班時期,這裡用來隔離吸食毒品以及有傳染性疾病的士兵,室內牆壁上鋪有防護墊,避免士兵在裏頭自我傷害。禁閉室和勒戒室位於同一棟建築不同房間,相比之下禁閉室顯得空間較大。在招待所時期,這裡用來關押犯人;而在訓練班時期,不服管教的學員就會被送到這裡來。據說明德訓練班的禁閉室是最痛苦的,操練強度都是一般軍營禁閉室的兩倍以上。
大碉堡
圖.11 大碉堡背面(北面) |
圖.12 大碉堡西側筒形跨間 |
大碉堡是這裡最有代表性的建築,建於日治時期。在當時是主電信所的所在,為了和南邊的十字電台做區別,又稱為「第一送信所」。在招待所時期,被稱為「山洞」,用途是關押犯人。訓練班時期,這裡是第二、第三中隊的所在地。
大碉堡高度約12.3公尺,為了避免轟炸造成的損傷,屋頂覆蓋深厚的土壤,窗戶採用耐爆設計。雖然大碉堡在外型上呈方正型(圖.11),但在內部結構上,是採用三連拱的筒形跨間設計。圖.12是西側的筒形跨間,室內兩側都有扶壁柱,主要是用來支撐鋼構的天車大樑。其餘兩個筒形跨間內部各有不同設計,對建築有興趣的可以仔細觀察。
水塔與辦公廳舍
圖.13 磚造水塔 |
圖.14 水塔內部天花板 |
水塔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古蹟,以紅磚順著圓弧砌成,表面光滑平整,可以看到當時細膩的工法。水塔內部用格子樑支撐上方的水槽,下方有入口以可以窺見格子樑天花板。
辦公廳舍也是日人所建,電信所時期是辦公空間。招待所時期被劃分為會客室、審訊室,還有拘禁犯人的「普通號」和「優待號」。訓練班時期改做為教室以及班主任辦公室。其建築有一特色是,有一個東西向通道縱貫整個廳舍,聯絡每一個房間。
圖.15 左邊是辦公廳舍,右邊是浴廁小屋
圖片來源:Pbdragonwang的相片
十字電台
圖.16 十字電塔北端大門 |
圖.17 鋼構大門厚度比一個手掌長還厚 |
這個建物位置和其他建物距離比較遠,也是唯一一座從建成到裁撤沒有移作其他用途的建物。顧名思義,十字電台也是用作於無線電通訊,只是完工時間稍晚於大碉堡,所以又被稱作「第二送信所」。和大碉堡不同的地方是,十字電台的門都是厚重的鐵門,使用圓形的操作盤來開啟,類似軍艦中的水密門設計。
國民政府來台後,繼續將這個建物做為通信電台使用,最後使用的單位是「海軍左營通信站鳳山發射台」。現在到十字電台參觀,在北端和東端還會看到先前通訊用的纜線溝槽,南端地下室有發電設備殘跡,而十字建築正中央有分電盤殘跡。
小結
這次參觀的照片沒有很豐富,畢竟我也不是攝影專業,這裡主要是以文字介紹歷史,輔以平面配置圖讓讀者大略了解相對位置,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可以實地走走。看完這篇文章後,希望到現場不要搞混建築物在不同時期的用途。若是有多餘時間,也可以到附近眷村走走看看。
本文參考資料:
顧超光,黎高恩。台灣光復前日軍在鳳山的軍事設施探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