鳳山城隍廟
龍山寺
龍山寺的起源,相傳在清康熙年間,一位來自福建的先民,隨身攜帶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的觀音菩薩香火包,在行經一口古井引水解渴後忘記帶走。香火包入夜後發光,引起附近居民好奇,認為是菩薩顯靈,於是迎奉香火,建造寺廟供奉,並沿用祖廟名稱「龍山寺」,因為主祀觀音菩薩,地方上又稱「觀音寺」。
龍山寺建立之初應該只是一座草堂小寺,但因為位於東門溪畔,人來人往很快就發展成香火鼎盛的寺廟。根據考證,於寺廟正殿的神像上有一塊「南雲東照」木匾,是在西元1760年(乾隆25年)時寺廟擴建時受贈的,距今已經有超過250年的歷史。目前龍山寺是國定二級古蹟,保留有完整的清代寺廟建築風格,例如屋頂剪粘、泥塑、山牆面設計、台基、柱礎、雕刻...等,非常具有歷史價值。
城隍廟
城隍廟位於今日鳳山區鳳明街。原本鳳山舊城就有一座城隍廟,它建於西元1718年(康熙57年),因林爽文事件縣治遷移到新城(今鳳山區),於是又另外在西元1800年(嘉慶5年)建立新城的城隍廟。日治時期,日軍將城隍廟作為陸軍病院,直到病院遷出後,寺廟已經殘破不堪。現在看到的樣貌是明國56年重修後的成果。
民間信仰認為,城隍爺是陰間審理人們在世善惡的神明,跟陽間一樣有分縣、府、省、京師等級。連知縣也對其敬畏三分,新官上任必須要先到城隍廟占卜吉日。一般來說,一個縣只有一座城隍廟,但因為鳳山縣有新城與舊城,所以有兩座城隍廟,這是全台罕見的特色。
鳳山城隍廟保留不少文物,其中之一是入口處的大匾額,上頭寫著「你來了」,象徵著你到了受審判的時候;另外,廟前的兩尊石獅子和傳統中式石獅子外型略有不同,祂是原日治時期鳳山神社前的高麗獅;位於廟裡後殿有一塊「忠節流芳」石碑,歷史悠久,是為了追念林爽文事件中殉職的舊城知縣與文武官員。
雙慈亭
雙慈亭歷史悠久,從廟內大大小小、不同年代的匾額就可以看得出來。其中一塊「慈濟」匾有一個背後的故事。林爽文事件時,住持僧戒香庇護台灣府儒學教授羅前蔭,幫助他逃過劫難。事件平息後,僧戒香將所有的香油錢捐出來替殉難官兵、義民辦理後事,羅前蔭則贈送這塊匾額表揚僧戒香的慈悲濟世行為。現在只要站在雙慈亭前殿由內往門口方向望,右手邊橫樑上就可以看到這片匾額。
開漳聖王廟
開漳聖王本來是唐朝時的將軍,原名陳元光。他在唐高宗年間與父親深入閩粵平定亂事,後來受封第一任漳州刺史。而後,陳元光在抵禦外賊中殉職,朝廷念在陳元光與其父開拓閩粵有功,於是下詔立廟。當地人更奉為神明,尊稱「開漳聖王」。隨著時代更迭,漳州移民往海外發展者不少,一旦到當地安頓下來後,都會立廟供奉開漳聖王。
鳳山開漳聖王廟建立於西元1770年(乾隆35年),最早是土造祠堂,後來因為神靈顯赫,廟宇越擴建越大。到清朝割讓台灣之前,開漳聖王廟已經是鳳山四大廟之一了。廟裡主祀陳元光,並配祀馬仁、李伯瑤、沈毅、倪聖分四位將軍,為開漳聖王的四大部將。另外祀奉六輔將軍,不過這六位將軍應該是鄭成功的部將,而非陳元光的部將。
廟宇每當擴建或是重修便會立碑紀念,側邊廳堂有兩塊紀錄重建沿革的石碑。西元1942年,時逢日本警察鎮壓知識份子時期,廟管理人李元平剛好擔任台灣文化協會鳳山地區負責人,被捕下獄,在獄中喪命。廟方為了避免相關人士受株連,將兩塊石碑上的文字全部磨平,損失了不少歷史記載資料。
兩塊石碑
參考資料:
鄭溫乾,鳳山文化采風
台灣大百科